[日期:2009-06-18] | 浏览量:109100 | 作者:北师大项目部 |
在当代的心理分析实践中,“共情”多被认为是心理分析师所应该具有的一种能力,但我们也可以把它视为治疗和治愈的气氛和条件,甚至是方法和技术。尤其是在被称为非言语治疗的沙盘游戏中,共情的作用就显得格外的重要。
(一)对于共情的理解
英文的empathy是由德文的einfuhlung翻译而来,我们理解为“共情”。就empathy的西文词源来说,希腊语的empatheia字义,本是以“情”为主,涉及的是感情(passion)、情绪(emotion)和情感(Feeling)。“em”作为前缀与“cn”相同,所包含的则是“进入” (go into)、 “植入” (put into)、“引发”(cause to be)和“提供”(provide With)等语义。
共情作为专业的术语,几乎是与心理学一起出现的,那是在19世纪70年代。被心理学史家波林(E.G.Boring)称为新心理学先驱的洛采(R.Lotze:,1817—1881)和现代心理学的奠基者冯特,都是此概念的最早使用者。一般认为德国学者费肖尔父(Friedrich Theodor Vischer)分别把einfuhlung用作动词和名词,属于此概念的创用者。德国心理学家立普斯(Theodore Lipps,1851一1914),在其专著中赋予了“共情”最初的专业内涵。冯特的学生铁钦钠在19l0年把德文的einfuhlung翻译成为英文的empathy。
立普斯也是冯特的学生,但在心理学史上被归于布伦塔诺的意动学派。于是,“共情”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出现的时候,既包含了冯特的统觉(apperception)思想,也包含了布伦塔诺的意动内涵(psychical act.)。立普斯认为,心理或意识是无意识的过去经验和现在体验或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。对于立普斯来说,当我们认识某一对象的时候,能够设身处地地感觉或感受到被认识的对象,就是所谓的“共情”(einfuhlung)或共情现象。
于是,共情的西文本义,是要表达一种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别人的情感与动机等心境的认同,或者是一种能够体验到别人情感与心情的能力。但是,当我们用“共情”翻译了empathy的时候,除了其西文的语义和其心理学的专业意义之外,已经是具有了所使用的汉语及其中国文化的内涵。
在早期的英汉词典中,empathy多被翻译为“神人”,尽管未能流传,但烘托出了共情的一种意境。汉语中本来有“神思”和“神通”的用法,前者为“神随意往”,后者为“心思通达”,皆包含着“共情”的某种意境。
在汉字“共”的甲骨文原形中,包含着两人共同拥有的意象,包含了“和”的理念。在共情现象中,不管是美学体验中的感情移人,还是社会心理学中的设身处地,临床心理学中的感同身受,其中“共与和”的意境非常重要,共情的主体与被共情者处于一种心情和情感的和谐状态,是共情现象的重要基础。孔子曰:“君子和而不同”;张九龄的“天涯共此时”,苏轼的“千里共婵娟”等诗句,也都衬托出“共”的境界和“共情”的意味。
徐灏在其《说文解字注笺》注解“情”字的时候,阐释了“发于本心谓之情”的道理。于是,孟子的心性学说,其“侧隐之心人皆有之”的主张,也都反映在了共情的寓意之中。朱熹在注解《孟子》的时候曾发挥了“心统性情”的思想,以“情”为心之体用,也能展现为共情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。
《论衡》本性篇中引刘子政言:“情,接于物而然者也。”当“共情”发生的时候,“投射”已经不再重要,共情也就不是单纯的“转移情感”,而是共情者与被共情者本心的自然呼应或共鸣。“共情者”不是以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对方的感受,而是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对方的感受,与对方共同拥有或分享某种情感与感受,这便是心理分析和沙盘游戏治疗中的共情和共情意境。
心理沙盘游戏治疗推广网,提供各种型号的沙盘游戏治疗产品专业版,沙盘游戏专业版根据使用对象进行区别配置。心理沙盘产品经过张日昇教授指导和认证,从培训到产品及价格都有统一可执行的标准要求。
心理沙盘是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配置,目前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、心理咨询等领域。幼儿心理沙盘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上,是目前国际上适合幼儿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。